-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 发布日期:2025-07-30 10:02
- 浏览次数:
三伏已至,高温酷暑、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增多,同时,潮湿闷热的环境也加快了蚊虫孳生、病菌繁殖和食物变质的速度。再加上暑期出游高峰,需警惕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由蚊虫传播的传染病输入风险。在此提醒广大市民: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请务必注意防范虫媒传染病、狂犬病、儿童溺水、食源性疾病以及肠道传染病。8月份我市主要健康风险提示如下:
1、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当前处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高峰期,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还在持续,伊蚊为传播媒介,蚊媒监测显示我市存在一定的本地传播风险。暑假期间人员流动大,也增加了病例从境外或国内其他地区传入的可能性。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多生活在草丛、丘陵、山地和森林等地区。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及乏力,重症患者可因脏器损害而死亡。目前仍处于该病的流行季节,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输入性疟疾:经按蚊叮咬或输入了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发病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热、出汗,目前我国处于消除疟疾状态,但每年仍有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出现。
风险管理建议:
(1)公众应做好个人防护、外出穿长衣和长裤、不露宿、远离蚊虫多的地方;使用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尽量减少人蚊接触机会;定期清除房前屋后的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
(2)出行前,要提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目的地蚊媒传染病的情况和防控建议。如果去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要特别关注当地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流行情况,并准备好防护用品和常用药物。回国后2周内,留意身体状况,避免蚊虫叮咬。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马上就医,并告诉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3)外出游玩及从事野外夏季农作物收获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防止蜱虫叮咬。一旦发现有蜱咬钻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应尽快找专业医疗机构取出。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2、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狗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占95%以上,其次是猫。炎热夏季,人们穿着暴露,动物因高温烦躁易伤人。暑假期间,儿童户外活动增加,街头遛狗频繁,动物致伤风险上升,可能引发疾病传播。
风险管理建议:
(1)积极宣传公众文明养犬,加强犬只免疫,狗要接种犬用狂犬病疫苗,管理流浪动物等传播源,从源头切断疾病传播。
(2)社区要提高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认识,加强宠物养育知识宣传,预防群众被犬类咬伤。
(3)居民如被动物咬伤后,立即挤出伤口里的污血,使用20%的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反复冲洗至少15分钟以上,并立即到附近的预防接种门诊注射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接受外伤处理。
3、高温中暑
入伏后,我市仍可能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并伴有暴雨等恶劣天气。8月是每年高温中暑事件高发的主要时段。在高温酷暑时节,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的重点人群包括:在户外露天工作的外卖员、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劳动者,以及婴幼儿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
风险管理建议:
(1)积极广泛宣传预防高温中暑和高温诱发疾病的知识,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设施和用品,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高温时间段尽量避免外出,出门前做好防晒工作;适当补充水分,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应适当补充含盐或电解质的饮品;着装应选择透气性好、宽松、轻便的衣物,颜色主要为浅色。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保持房间早晚通风,减少中暑的发生。
(3)户外劳动者应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尽快补充水分和盐分;在高温天气应特别注意高危人群,婴幼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以及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更易发生危险。
4、儿童溺水
夏季,尤其是暑假期间,是青少年儿童溺水事故高发季,溺水是造成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监测显示,儿童青少年溺水死亡事件中,男孩高于女孩,多在水渠、池塘、水库中嬉水落水致死。炎热的天气极易引诱儿童下河嬉水,在渔塘密布、河流深水区等无救护设施的区域易导致事故发生。
风险管理建议:
(1)学校等教育管理和培训机构需通过适当的形式开展预防溺水等安全知识的教育,重点教育孩子做到“六个不”,即不得私自下水游泳、不得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和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得擅自下水施救。
(2)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需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特别是加强孩子结伴外出游玩时的管理。
(3)相关部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河滩、湖泊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增加警示牌、安装栅栏等。
5、食源性疾病与肠道传染病
夏季高温多雨,食物容易因储存不当或加工受污染而滋生细菌,导致腐败变质,食用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同时,暑假期间外出游玩和聚餐增多,如果食物制作不卫生,很容易被寄生虫、细菌污染,增加了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传播,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诺如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以及手足口病等。
风险管理建议:
(1)保持良好手卫生以及食品卫生。养成饭前便后、加工食品时洗手的习惯,使用肥皂水并用流动水冲洗;避免食用过期、腐败变质或霉变的食品,食品要彻底煮熟煮透,生熟要分开,如果有剩余饭菜要妥善冷藏,并在食用前彻底加热。
(2)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喝白开水或者瓶装水,使用干净的水漱口、刷牙、清洗餐具、食材等;保持居室及环境的卫生,定时清理垃圾、餐厅、厨房,以减少蚊虫、蟑螂等的孳生。
(3)外出就餐选择正规、有营业执照的餐厅,不买街头无证照商贩出售的食品,不买“三无食品”。不盲目尝鲜、贪吃、乱吃,不采食野菜、野果、野生菌等高风险食物。
6、洪涝灾后相关卫生事件
近期本市气象发布局部暴雨伴有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暴雨过后很可能会出现水污染、食源性疾病、蚊虫大量孳生以及环境污染,可导致人患肠道传染病,如霍乱、菌痢、伤寒等,以及人畜共患病和虫媒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疟疾、出血热、乙脑等。
风险管理建议:
(1)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尽量喝矿泉水;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接触疫水;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
(2)加强粪便、垃圾管理。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避免排泄物污染水源和环境。
(3)出现烂裆、湿疹和水浸渍皮肤病及时治疗;接触疫水前,应在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药,穿戴防护用品。一旦接触疫水应主动去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检查,防止发病。